首頁 > 最新消息 >新知分享 >淺談iPSC在間質幹細胞治療上的發展與應用

淺談iPSC在間質幹細胞治療上的發展與應用

作者:沈珮君 責任編輯:余姍妮

iPSC是什麼?

  iPSC全名為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誘導型多能幹細胞,透過導入特定的轉錄因子,將體細胞重新編程(cell reprogramming)為iPSC;而編程後的iPSC類似胚胎幹細胞,具有強大的增殖及分化能力,可依需求在特定環境下分化(differentiation)成各種細胞。簡單來說,體細胞可以被「返老還童」為iPSC,又可以「滿血復活」變成你指定的細胞。

iPSC 是怎麼做出來的?

  日本學者山中伸彌教授於 2006 年成功透過慢病毒(Lentivirus, LV)載體將四種轉錄因子基因(Oct4、Sox2、c-Myc、Klf4)送入小鼠的成纖維細胞使其轉化為iPSC,並於2007年成功應用至人體細胞。山中教授也因為這個突破性的研究,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殊榮。

  而考量慢病毒載體進入細胞後可能有不斷複製的疑慮,後續科學家們又逐漸發展出利用聚合物、RNA、Protein 或是脂質體等非病毒載體的方式,將轉錄因子基因送到細胞中以誘導 iPSC 形成。

為何要使 iPSC 變成間質幹細胞(iPSC-MSC)?其優點為何?

  間質幹細胞(Mesenchymal Stem Cell, MSCs)具有能於體外分化及免疫調節的特性,使其成為運用於細胞治療、再生醫療以及組織工程的新寵兒,但MSC的來源異質性及長期培養後衰老的現象,仍為臨床運用上必須克服的關卡之一;而利用iPSC於特定生長條件下所分化而來的MSC,又稱iPSC-MSC,結合了iPSC強大增殖能力以及MSC免疫調節能力的雙重優勢,可以透過一次性及單一的捐贈者產生大量均一的細胞,減少MSC因來源不同而產生的差異以及生長限制的問題。

人工誘導的 iPSC-MSC 和本源性 MSC(Original MSC)有差異嗎?

  研究證實兩者皆能符合國際細胞治療協會(ISCT)所定義三項MSC的基本特性:

  (1) 體外培養時,細胞需貼附且呈紡錘狀;

  (2) 表現特定的表面抗原—CD105、CD73 和 CD90,而不表現 CD45、CD34、CD14 或 CD11b、CD79alpha 或 CD19 和 HLA-DR ;

  (3) 在體外仍可分化為成骨細胞、脂肪細胞和成軟骨細胞。

  雖然 iPSC-MSC 皆能符合要求,但仍可能受到細胞來源、誘導及培養的方式影響 iPSC-MSC 本身的狀況與特性。

iPSC-MSC 應用於疾病治療

  iPSC-MSC 施用於因移植氣管造成 GvHD 的動物模式中,確認能使 CD4T減少、Treg 增加(圖一);也能降低 IFN-γ、IL-1β 等促炎因子,提升抗炎因子IL-5, IL-10 的表現(圖二),避免移植物的膠原蛋白沉積(圖三)。

  iPSC-MSC 也證實可改善嚴重肢體缺血,治療效果甚至優於 BM-MSC。

iPSC-MSC 臨床試驗

  澳大利亞一家專門從事細胞治療的臨床階段生物技術公司Cynata Therapeutics Limited,於 2017 年開啟第一個 iPSC-MSC 的臨床試驗,以 iPSC -MSC 產品 CYP-001 治療抗類固醇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(SR-aGvHD)。 此臨床試驗除了評估產品的安全性及耐受性外,並第 28 天及第 100 天時,依據病人症狀緩解情況進行療效評估。

  第一期試驗結果公布於 Nature Medicine 期刊,顯示了 CYP-001 為安全的細胞產品,同時對 SR-aGvHD 也具有療效;與此同時,Cynata 除了與日本富士膠片合作進行 GvHD 的二期臨床試驗,也陸續著手於 Covid-19 及嚴重肢體缺血等疾病的二期及骨關節炎的三期臨床試驗。

iPSC-MSC 放行及品質控管

  iPSC-MSC 用於細胞治療或臨床試驗時,除了符合 ISCT 的標準外,產品的安全性亦為首要考量,因此「黴漿菌、內毒素、無菌試驗」三項檢測應視為產品放行的基本項目。此外,如細胞的存活率、核型檢測、致瘤性檢測等,也可納入放行標準及條件,以為產品品質的控管。

  國內早於 2015 年便已成立 iPSC 服務聯盟資訊中心,提供產學研界關於iPSC 細胞庫、iPSC 產製等核心服務;而 2018 年 9 月衛福部公告的《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》(簡稱特管辦法),在 2021 年修正後開放「異體細胞治療技術」,此舉對具有來源單一、且具備可大量生產優勢的 iPSC-MSC 而言,無疑是一大進展,也更能促進國內相關廠商投入細胞治療的領域。

  艾默生醫於生產及研究 MSC 已累積多年經驗,能為產官學所開發之iPSC-MSC 產品提供製造、定性、鑑定、放行等相關服務

詳細服務內容歡迎 洽詢(02)2809-6390,

參考文獻:

1. Qizhou Lian et al. Function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attenuate limb ischemia in mice. Circulation. 2010 Mar;121(9):1113–23.

2. Mohammad Afzal Khan et al. iPSC-derived MSC therapy induces immune tolerance and supports long-term graft survival in mouse orthotopic tracheal transplants. Stem Cell Res Ther. 2019 Sep;10(1):290.

3. Adrian J C Bloor et al. Production,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PSC-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in acute steroid-resistant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: a phase I, multicenter, open-label, dose-escalation study. Nat Med. 2020 Nov;26(11):1720–1725.

4. Helena D Zomer et al. Mesenchymal an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: general insights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. Stem Cells Cloning. 2015 Sep;8:125–34.

版權所有©EMO Biomedicine Corp.。保留所有權利。

首頁 > 最新消息 >新知分享 >淺談iPSC在間質幹細胞治療上的發展與應用

艾默生醫獲邀出席2021年台灣細胞醫療協會年會演講

作者:沈珮君 責任編輯:余姍妮    2021.06.28

● iPSC是什麼?

  iPSC全名為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誘導型多能幹細胞,透過導入特定的轉錄因子,將體細胞重新編程(cell reprogramming)為iPSC;而編程後的iPSC類似胚胎幹細胞,具有強大的增殖及分化能力,可依需求在特定環境下分化(differentiation)成各種細胞。簡單來說,體細胞可以被「返老還童」為iPSC,又可以「滿血復活」變成你指定的細胞。

● iPSC 是怎麼做出來的?

  日本學者山中伸彌教授於 2006 年成功透過慢病毒(Lentivirus, LV)載體將四種轉錄因子基因(Oct4、Sox2、c-Myc、Klf4)送入小鼠的成纖維細胞使其轉化為iPSC,並於2007年成功應用至人體細胞。山中教授也因為這個突破性的研究,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殊榮。

  而考量慢病毒載體進入細胞後可能有不斷複製的疑慮,後續科學家們又逐漸發展出利用聚合物、RNA、Protein 或是脂質體等非病毒載體的方式,將轉錄因子基因送到細胞中以誘導 iPSC 形成。

● 為何要使 iPSC 變成間質幹細胞(iPSC-MSC)?其優點為何?

  間質幹細胞(Mesenchymal Stem Cell, MSCs)具有能於體外分化及免疫調節的特性,使其成為運用於細胞治療、再生醫療以及組織工程的新寵兒,但MSC的來源異質性及長期培養後衰老的現象,仍為臨床運用上必須克服的關卡之一;而利用iPSC於特定生長條件下所分化而來的MSC,又稱iPSC-MSC,結合了iPSC強大增殖能力以及MSC免疫調節能力的雙重優勢,可以透過一次性及單一的捐贈者產生大量均一的細胞,減少MSC因來源不同而產生的差異以及生長限制的問題。

● 人工誘導的 iPSC-MSC 和本源性 MSC(Original MSC)有差異嗎?

  研究證實兩者皆能符合國際細胞治療協會(ISCT)所定義三項MSC的基本特性:

(1) 體外培養時,細胞需貼附且呈紡錘狀;

(2) 表現特定的表面抗原—CD105、CD73 和 CD90,而不表現 CD45、CD34、CD14 或 CD11b、CD79alpha 或 CD19 和 HLA-DR ;

(3) 在體外仍可分化為成骨細胞、脂肪細胞和成軟骨細胞。

  雖然 iPSC-MSC 皆能符合要求,但仍可能受到細胞來源、誘導及培養的方式影響 iPSC-MSC 本身的狀況與特性。

● iPSC-MSC 應用於疾病治療

  iPSC-MSC 施用於因移植氣管造成 GvHD 的動物模式中,確認能使 CD4T減少、Treg 增加(圖一);也能降低 IFN-γ、IL-1β 等促炎因子,提升抗炎因子IL-5, IL-10 的表現(圖二),避免移植物的膠原蛋白沉積(圖三)。

  iPSC-MSC 也證實可改善嚴重肢體缺血,治療效果甚至優於 BM-MSC。

● iPSC-MSC 臨床試驗

  澳大利亞一家專門從事細胞治療的臨床階段生物技術公司Cynata Therapeutics Limited,於 2017 年開啟第一個 iPSC-MSC 的臨床試驗,以 iPSC -MSC 產品 CYP-001 治療抗類固醇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(SR-aGvHD)。 此臨床試驗除了評估產品的安全性及耐受性外,並第 28 天及第 100 天時,依據病人症狀緩解情況進行療效評估。

  第一期試驗結果公布於 Nature Medicine 期刊,顯示了 CYP-001 為安全的細胞產品,同時對 SR-aGvHD 也具有療效;與此同時,Cynata 除了與日本富士膠片合作進行 GvHD 的二期臨床試驗,也陸續著手於 Covid-19 及嚴重肢體缺血等疾病的二期及骨關節炎的三期臨床試驗。

● iPSC-MSC 放行及品質控管

  iPSC-MSC 用於細胞治療或臨床試驗時,除了符合 ISCT 的標準外,產品的安全性亦為首要考量,因此「黴漿菌、內毒素、無菌試驗」三項檢測應視為產品放行的基本項目。此外,如細胞的存活率、核型檢測、致瘤性檢測等,也可納入放行標準及條件,以為產品品質的控管。

  國內早於 2015 年便已成立 iPSC 服務聯盟資訊中心,提供產學研界關於iPSC 細胞庫、iPSC 產製等核心服務;而 2018 年 9 月衛福部公告的《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》(簡稱特管辦法),在 2021 年修正後開放「異體細胞治療技術」,此舉對具有來源單一、且具備可大量生產優勢的 iPSC-MSC 而言,無疑是一大進展,也更能促進國內相關廠商投入細胞治療的領域。

  艾默生醫於生產及研究 MSC 已累積多年經驗,能為產官學所開發之iPSC-MSC 產品提供製造、定性、鑑定、放行等相關服務

詳細服務內容歡迎 洽詢(02)2809-6390,

參考文獻:

1. Qizhou Lian et al. Function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attenuate limb ischemia in mice. Circulation. 2010 Mar;121(9):1113–23.

2. Mohammad Afzal Khan et al. iPSC-derived MSC therapy induces immune tolerance and supports long-term graft survival in mouse orthotopic tracheal transplants. Stem Cell Res Ther. 2019 Sep;10(1):290.

3. Adrian J C Bloor et al. Production,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PSC-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in acute steroid-resistant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: a phase I, multicenter, open-label, dose-escalation study. Nat Med. 2020 Nov;26(11):1720–1725.

4. Helena D Zomer et al. Mesenchymal an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: general insights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. Stem Cells Cloning. 2015 Sep;8:125–34.

  • 版權所有©EMO Biomedicine Corp.。保留所有權利。